每个家长都是一个程序员,而不同的指令造就了不同的孩子。


“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,竟然还有许多家长都以为少儿编程不过是一项通过电脑操作的游戏。”

这是做了多年少儿编程培训的朋友跟我说的,不过后来他又补充,“好在通过一些公开的体验课让部分家长还是选择了我们,毕竟孩子的改变他们都能深刻感受到。”

提起编程,众多家长无疑不紧缩眉头,曾经问过几个家长对少儿编程有什么看法,答案褒贬不一,但更多的还是持观望态度。

“学编程有什么用,他将来又不会做程序员。”
“不就是电脑游戏吗,这样会不会分散他注意力啊,这孩子注意力本来就难集中。”
“别看他现在才小学,这时间快着呢,转眼就到高考了,现在不抓紧文化课到时候大学考不上可怎么办?”
……

听到这些话,有没有感到很耳熟?


当今家长很多都是通过应试教育一路过来的,他们深知这其中的苦,为了想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,所以现在就给了他们很多的压力。
奥数班、英语班几乎每个孩子都报了,周一到周五大书包,周六周天小书包,家长心疼也没有办法,毕竟现实的残酷他们理解的更深。

那么,这么不被家长所认可的“少儿编程”究竟是何方神圣呢?


少儿编程,起源于西蒙·派珀特博士(Seymour Papert),西蒙博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,是教育信息化奠基人,数学家、计算机科学家、心理学家、教育家,近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者之一。

 

西蒙的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于1968年发明的LOGO编程语言(LOGO programming language )。

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,他一直致力于通过LOGO语言帮助儿童成为他们自己“智力建设”的建设者。在其1980年出版的著作《头脑风暴:儿童、计算机及充满活力的创意中,他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建构主义观Learning by making,在他看来,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让老师教得更好,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学习者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。西蒙·派珀特把计算机作为帮助学习者形成算法、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锻炼智力的强有力的工具。


2014年,一款解密类的手机游戏《纪念碑谷》风靡网络,这款创意游戏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,靠的不单单是它精美绝伦的背景塑造,更多的是一路发现的开关线索。游戏者需要有缜密的思维逻辑,细心的去探索线索背后所引发的各种问题。

玩游戏的人都需要具备缜密的逻辑,更何况开发游戏的人呢,庞大的游戏背景构造、各种线索的设计输出,当游戏不单单只是游戏,当孩子也可以去制作游戏,他们从中可以学习到什么?

逻辑思维能力

编写程序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大问题不断分割成小问题的过程。其中,孩子必须去思考如何把代码合理的安排在整个程序中,才能让程序流畅的处理输入、演算、直到输出,这个过程对孩子分析事物逻辑性有极大的提升。


专注力和细心度

程序是严谨的,任何人编写程序时都会出现遗漏差错,因此总会检查好几遍自己所写的代码,或者干脆就细心谨慎,尽量不输错字母,而这个过程就会提升孩子的注意力,也避免粗心大意。


提高耐心

一个程序的输出,是需要诸多时间跟精力的,如果不是因为强烈的兴趣和耐心是写不出的,所以这也培养了孩子的耐性,坐得住专思考。


抽象思考能力

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抽象思考能力,但是这个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,很多空间架构都需要抽象思考,像是编写程序一样,如何实现这一步的运作,孩子就需要去假设,最终让假设变成实际操作,这就是抽象思考的魔力。


整理信息、融会贯通的能力

编写程序,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小问题,孩子会把这些问题印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组织框架,然后判断它该在哪个位置出现,最后整理归纳让每个小结构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,这便是融会贯通的能力。


沟通与竞争

孩子们制作游戏,更多时候都是为了跟同龄的孩子进行比赛,谁的游戏制作的好,能不能玩通关,这是他们在乎的点,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孩子们卯着劲的去制作程序更复杂的游戏,以此来赢得同龄人的崇拜。而在这种氛围下,孩子们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沟通,沟通意味着语言的表达,如果碰上语言不通的同龄人孩子们也会想尽办法去交流哦,这就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

创作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难题的过程,而编程就是教会你如何去解决这些难题。

这就是少儿编程的魔力所在,我相信在不久会有更多的孩子发现并喜欢上这个项目,也会有更多的家长愿意支持孩子们去创作学习